2019年中国中铁发展现状分析

发展现状综述

1、公司在基建领域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处于基建行业龙头地位。

在铁路领域,公司共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8项,全国共有35项,公司占比超过一半;拥有全国唯一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铁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45%;在公路领域,公司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2项,全国共有108项,公司占比为20.4%,在全国高速公路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在市政领域,公司共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8项,占全国总数比重为7.3%,位列全国第三,在轨交市场的占有率也超过40%。

表1中国中铁资质情况分布

资质内容

级别

数量

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

特级

18

一级

38

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

特级

22

一级

41

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

特级

18

一级

45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

特级

8

一级

116

港航工程施工总承包

特级

1

专业承包

一级

565

其他

289

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

勘察

56

设计

191

合计

-

1490

公司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8;建设了中国3/5的城市轨道工程。拥有中国惟一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惟一的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铁路工程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领域均为最大的建设集团。

2、公司在研发、专利、人才储备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技术力量雄厚。

公司近五年专利数量持续上升,截止2018年底,拥有有效专利授权9057件,其中发明专利2398件。坚实的人才储备是公司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公司目前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9万余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951名,正高级经济师71人,正高级会计师52人,工程院院士1名。公司目前获得詹天佑大奖共计130项,获奖数量超过中国铁建、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在行业内位列第一。

3、市场经营实现新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增长稳健。

2019年上半年全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7013亿元,同比增长10.5%,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基建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在铁路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截至7月底,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0.3%,占国内铁路大中型基建项目招标总额的49%,继续保持明显的领先优势;房建、市政业务规模持续提升,分别增长55%和25.6%;港口航道、水利水电等传统弱势领域取得进步,分别增长327.3%和14.6%。海外市场份额同步增长,完成新签合同额411亿元,同比增长21.5%。所属大部分单位新签合同额保持稳步增长,40家二级经营单位中有25家实现同比增长。有26家单位完成年度计划超过 40%,其中4家单位完成较好,新签合同额均超过了500亿元。

4、营业收入实现新突破,各业务板块增长势头良好。

2019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总收入36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8.3%,同比增长14.5%, 营业规模突破历史同期纪录。除金融、物贸板块下降外,其余各板块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基建板块增长17.1%;矿产资源板块增长13.8%;房地产板块增长12.6%;工业制造板块增长9.7%;PPP(BOT)运营板块增长7.7%;勘察设计板块增长4.8%。

所属大部分二级单位营业收入完成情况较好,40家二级经营单位中有34家实现同比增长,其中5家增幅超过60%;有35家单位完成年度计划超过40%,其中有12家超过50%,7家单位超过200亿元。

5、经济效益实现新增长,治亏工作成效显著。

全公司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140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归母净利润 105亿元,同比增长10.1%,利润总额与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降本增效有力推进,在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上半年企业综合毛利率达到10.1%;收入净利润率达到3.1%。

治亏工作纵深推进,上半年有88家企业、14个项目扭亏为盈,亏损企业减亏58亿元,亏损项目减亏5亿元。所属40家二级经营单位中有30家归母净利润完成比例超过40%,其中5家完成比例超过55%。

6、资产管理和债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内外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所属40家二级经营单位中有21家单位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有20家单位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资金集中度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内部调剂资金同比增加184亿元。

权益类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工作有序推进,成功发行了75亿元普通中票、60亿元普通公司债以及30.6亿元资产支持票据。11家单位实现正向经营性净现金流;4家单位的“两金”余额较年初下降;6家单位实现零带息负债,5家单位的带息负债较年初下降较大。

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组合方面

1、基建业务一家独大,相关多元化战略任重道远。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是公司营业收入的最大来源,2018年基建建设营业收入62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4.3%;房地产开发营业收入43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5.9%,虽位列第二,但远低于基建建设。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其他主营业务一共占比不超过10%。公司近年来大力实施“建筑主业突出,有限相关多元”的业务战略,但各业务板块的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传统领域比较优势正在衰减,新兴领域对规模稳定增长支撑不够。

2、基建业务收入增速波动较大,给企业运营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

近五年基建业务收入增速整体呈波动状态,2016年达到最低点,随后在2017年逐渐上升到最高点8.2%,在2018年增速再次下降,到达4.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2018年上半年去杠杆等政策影响,整个基建投资增速下滑,2019年上半年,公司基建业务收入增速恢复两位数增长。

公司业务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政府在铁路、公路、市政建设及其他公共交通基础建设方面的政策基调及投资开支。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政策、PPP项目政策、货币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税收政策、房地产行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一定程度上会给公司带来不确定影响。

3、基建板块各领域之间,业务分布不均衡。

基建共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铁路、公路、市政,近五年来看,公司业务结构出现逐步优化的趋势,铁路工程业务占比逐年下降,市政工程业务占比逐年提升,而公路工程业务占比则不够理想。

2018年,铁路、公路、市政占基建建设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2.8%、14.7%和50.5%,市政建设约占总营收的一半。公司拥有的公路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22项,占全国总数的20.4%,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及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公路工程营收占整个基建业务营收比重却相对较小,业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传统优势铁路业务经营整体收入和毛利率呈现双降趋势,无法给整体业绩带来积极贡献。

从铁路规模对公司的整体贡献看,铁路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从2009年的将近50%下降到2018年的27%。铁路项目毛利率整体处于逐年下降态势,从2007年最高的9.5%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 4%,今年上半年降为3.1%。自2013年起,低毛利率的铁路业务已经无法弥补公司的期间费用,无法给公司业绩带来积极贡献。

铁路业务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其盈利水平无法与规模相匹配,很多项目的低毛利率状态已不能通过短期内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来扭转局面。公司的铁路业务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十字路口。

公司应高度关注铁路行业低毛利率的经营风险给公司带来的巨大挑战,及早寻求有效有利对策扭转不利局面。但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和严格杜绝以客观因素掩盖自身管理造成的突出问题。

(二)市场经营方面

1、海外业务拓展收入增速稳定,但增长速度尚不足以支撑整体规模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94.2%来自于境内地区,5.8%来自于境外地区。境内地区实现营业收入3410亿元,同比增长15.1%,境外地区实现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4.7%。

境外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地区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工程设备和零件制造业务方面,作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盾构研发制造商,盾构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在继续巩固国内盾构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盾构产品已经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以色列等国家。

2、在利润和利润率方面与龙头央企存在差距,产高利低、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与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相比,从利润(率)、净利润(率)4个指标来看,中国中铁均低于其他2家单位,尤其在利润率和净利润率2个指标上中国中铁仍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与其他2家单位相比,无论是在盈利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来说,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3、勘察设计业务和咨询服务业务覆盖范围不断向新领域扩展,但毛利率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等行业,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跨座式轨道交通、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近五年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8.8%。但设计业务毛利率从2015年之后一路走低,并在2017年之后维持低位,2018年同比减少1.8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主要还是因为竞争激烈,收费呈下降趋势,但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4、研发费用的支出比重持续提升,但转化率尚不能匹配。

2018年公司研发支出134.7亿元,占营收比重1.8%,位居国内A股上市公司第二,但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不到0.3亿元,说明研发形成的技术成果仅仅占研发费用的0.2%,过去几年中,除了2016年研发比重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的比重逐年提升。

逐年增加的研发费用侵蚀了利润总额,但并没有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明显提升。近几年研发费用的快速增幅,与公司收入增幅放缓、毛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不相匹配,大量投入的研发费用并没有带来收入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三)组织管控方面

所属各层级企业间同质化发展倾向严重,部分二级单位发展质量不高,部分三级及以下企业经营困难、历史负担沉重。公司无法对非全资子公司的所有行动进行全面控制,建筑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加之近年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经营跨度越来愈大,项目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对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干部廉政、维护企业稳定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1、法人管理层级过长。

2018年末,以股份公司为一级,四级及以下子企业330户,户数占比33.1%。这330户企业中,以级次划分,四级子企业307户、五级子企业22户、六级子企业1户;以所属地域划分,境内子企业290户、境外子企业40户;以业务性质划分,基建类子企业44户、勘察设计类子企业26户、工业制造类子企业39户、房地产开发类子企业172户、PPP(BOT)项目公司12户、矿产资源开发类子企业15户、金融类子企业1户、其他类子企业21户。

2、项目管理级次冗长。

由于缺乏在指挥部和项目部设置方面配套的制度,导致指挥部种类多样化。目前股份公司工程项目除了基层项目部之外,还存在着股份公司直属项目指挥部、股份公司项目代管指挥部、局项目直管指挥部、局代管项目指挥部、处管项目指挥部等。有属于区域性经营单位的、也有作为工程项目经营管理主体的,甚至还有部分是“营改增”后为了满足增值税“三流一致”的税务要求而设立的指挥部。

无论是法人管理层级过长还是工程项目管理层级不合理均会导致公司整体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低下, 同时也会进一步吞噬利润空间,给公司转型升级套上沉重的枷锁。公司应进一步压缩和控制企业层级和管理链条,扭转尾大不掉局 面,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四)人力资源方面

人才储备充足,高端人才数量较多,但整体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截止2018年底,公司总人数28.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2432人,占员工总数的53.9%,高技能人才52044人,占员工总数的48.4%,职称结构及技能结构均比较合理。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本科及以上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35%,未能达到四大建筑央企平均水平,人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9年中国中铁发展现状分析-新闻资讯-姜太公网